Saturday, May 24, 2014

26. 但以理書1:8 立志不玷污自己 Part 2

時間:西元前605
地點:皇庭
經文:但以理書 1:8



但以理書18

但以理卻「立志」「不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「玷污自己」,所以求太監長容他「不玷污自己」


1.  但以理「立志」「不玷污自己


看看句中的兩組辭彙:
  • 立志  (Resolves)
  • 不玷污自己 (not to defile himself)

立志」出自希伯來文,解作「聯繫在一起,為要達致某個目的」。

  • 即在但以理心裡,他「在心智上準備好決心達成目的」,就是怎樣在人生上作出抉擇。

  • 他在很久已前「便思想整理自己的人生目的,就是要為神而活」。

你有整理好自己的人生目的嗎?


沒有人生目的,你將會不斷作出錯誤的抉擇。

沒有具體的方向,你將會變得「優柔寡斷」,在決策上感到軟弱無力。



2. 「但以理卻立志 」─ 但以理的人生立志甚麼呢

但以理的人生立志不玷污自己」─ 但以理書18重覆了兩次。

但以理因著這個決定,成為了他一生的基要屬靈原則。




3. 「玷污」帶有污染或被染色的意思。


但以理不容許「世界玷污自己」

為何但以理認為王的食物會玷污自己呢?

  • 經文中沒有確實講出但以理的想法,
  • 有可能這些食物曾用來祭祀異教的神祇,所以但以理不會進食。
  • 也可能這些是猶太人看為不潔的食物。

聖經在這裡沒有提供全面的解釋,不過有一件事是明顯的:

但以理是為了屬靈的原因才拒絕王的食物。

他在屬靈上覺察、並知道一件事:世界可以「玷污」他。



4.  世界可以「玷污

你是否意識到世界的東西能「玷污你」,即使是世上美好的東西可以「玷污你」


食物和三年的教育都是世上美好的東西。

  • 這一切都在誘惑著年青人,
  • 要他們離開雅偉神和希伯來文化,
  • 並且「不要仰望神」,
  • 只要凡事「仰望王」。

世界永遠在吸引著我們,要在生活中追求愛慕所謂的好東西。

當愛世界佔據了我們的心,愛神的心就不在我們裡面了。

這是否你現在的屬靈境況?


今天,撒但會用同樣的手法來「玷污我們」。

  • 撒但利用世界上的好東西,這些世界認為理所當然、人人追求的好東西,不斷弱化我們的屬靈價值,為了要我們融入世界的模式。
  • 隨著歲月的過去,你的生命是否逐步更多地接受了世界的模式?
  • 我們想取悅世界;我們想取悅我們的朋友;我們想得到同輩認同;我們跟著世界的路走。
  • 我們接受世界的道德標準,變成「人見人愛」,並沉醉於個人的慾望,不知不覺間玷污了自己
  • 我們想「討自己喜悅」,而不想去問:「我有否討神喜悅呢?」


透過避免玷污,但以理主動地討神喜悅。


被玷污」是一個讓世界的厚遇「填飽」的緩慢過程。
  • 漸漸地,世界的模式不經意地「玷污」了你的整個內人。
  • 直至有一天,你發現自己不再愛神了,並發現自己做了一個又一個錯誤的決定。
  • 你變成完全不自覺地玷污了自己,用世界的模式在運作。
  • 這是發生在很多教會裡的屬靈悲劇,世界的模式佔據了教會。
  • 這也是我在建立教會時最害怕發生的事情。


  
1.  讓我們不容世界的聲音淹沒神的話語。

2.  讓我們不要屈服自己來迎合世界的模式,從而玷污神的教會。



但以理在耶路撒冷已經愛神,所以,他決心在巴比倫仍然愛神。

他在很久已前便整理好自己的思緒,要活出「不玷污自己」的人生。

他有這屬靈的亮光,能看透世界的詭詐模式,是要蠶食「玷污」他。


Tomorrow - Part 3 :)

25. 但以理書1:8 立志不玷污自己 Part 1

時間:西元前605
地點:皇庭

經文:但以理書18


這裡說的,是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屬靈挑戰:


但以理書18

但以理卻「立志」「不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「玷污自己」,所以求太監長容他「不玷污自己」



但以理書16他們中間有……」除了他們四人,理應還有不小的俘擄獲得提供王的膳和酒。

想像一下,這些年青被擄的人得到與王一樣的膳食! 他們所飲的酒,也是與王飲的一樣!王的膳和酒可以媲美今日五星級酒店的自助餐美食,那裡擺放著各式各樣最上等的食物和美酒。酒在當時是名貴的,所以,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是可以輕鬆一下,盡情享受他們被賜予的生活樂趣,正如其他的夥伴一樣。


為何要拒絕美好的一切呢?你會拒絕食王的膳和飲王的酒嗎?一切都是免費的,對你來說毋須付出分文。他可以如同王子和太子般享用一切,甚至是盡情的享用。


他們被給予千載難逢的機會,活在皇室富裕奢華的生活之中。這樣的生活水平遠勝他們家鄉耶路撒冷的生活。

這就是但以理的新天地。他可以選擇接受這種新的奢華生活方式,同時也不會招人詬病,皆因無人知曉他的過去。畢竟,這是王所賜給他,將來三年享用最好的膳食和美酒。


你會拒絕這非凡的禮遇嗎?所謂入鄉隨俗,身在巴比倫,便要做巴比倫人所做的,要隨從其風俗習慣、生活方式、用膳和服飾。他們做甚麼,我們做甚麼;他們想甚麼,我們想甚麼;他們怎樣做,我們怎樣做;他們去哪裡,我們去哪裡。我們全都想在其「社會準則」中被接納。


看看在這人群中兩種不同反應:

1.          大部分俘擄不用多想便接受王的賜予。
2.          但是但以理竟然拒絕這些賜予

為什麼但以理要這樣做? 
為什麼要這樣做? 
能告訴我為什麼要這樣做?


答案就在但以理書 18 但以理卻「立志」「不……玷污自己」……

玷污」是強烈的用詞。何解王的食物會玷污他呢?


經文提到但以理立志不玷污自己,到底是甚麼意思呢?

We will look into this tomorrow.  :)

24. 但以理書1:6-7 — 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

時間:公元前605
人物: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


但以理書1:6-7 

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:但以理、哈拿尼雅、米沙利、亞撒利雅。太監長給他們起名: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,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,稱米沙利為米煞,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。




請留心這裡還有其他的以色列人,作者在本章只想聚焦到這四人身上。




首先,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名字。

他們的希伯來文名字是有意義的,因為他們的名字藏著神的名字。

Elohim   是「神」的意思
Yahweh :是神的名字。


你會看到有「el」或「iah (yah)」在他們的名字中:

但以理  (Daniel) :   神 (Elohim) 是我的審判官
哈拿尼雅  (Hananiah) : 雅偉 (Yahweh) 所愛的
米沙利  (Mishel) :   有誰像神 (Elohim)
亞撒利雅 (Azariah) :  雅偉 (Yahweh) 是我的幫助


顯然地,這些孩子有敬虔的父母給了他們起了這些名字,提醒他們關於 Yahweh祂自己和祂的美善。


當時,尼布甲尼撒王透過給他們迦勒底名字,改變他們的身分,為了盡快同化他們融入迦勒底的文化和當地的神祠。


之前,他們的名字是宣揚他們對神忠誠,因為他們的名字都包含了「el」或「iah」。現在,他們的新名字卻反影出迦勒底的神祇。





伯提沙撒  (Belteshazzar)  Bel (巴比倫的神) 之子
沙得拉 (Shadrach) :    給太陽神 (Sun God) 照耀
米煞 (Meshach) :     有誰像月神 (Moon God)
亞伯尼歌  (Abednego)   Nego (迦勒底的神) 的僕人

在每個替代的巴比倫名字裡,都是高舉著異教的偶像和迦勒底神衹的名字。


藉著新的身分,王希望這些少年人忘記雅偉神,除去他們一切耶路撒冷的屬靈遺傳。

給了他們新的名字,為了使他們忘記自己的根,好讓他們接受新的迦勒底人思想和敬拜外邦偶像的生活方式。


尼布甲尼撒王盡其所能「灌輸」這些少年俘擄,抹去過去關於耶路撒冷的記憶,使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「巴比倫化」,融入異教文化裡。給他們壓力,使他們完全順從和定形在「巴比倫人」模樣的生活。

他們都是活在「屬靈壓力鍋」裡,要使他們敬拜外邦的神衹,使他們在理智上、心理上和社會上受著壓力,要向世界妥協。


可是尼布甲尼撒王失敗了!

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都是聰明人,外在和環境轉變的轟炸,不能使他們的心偏離對神雅偉的忠心。巴比倫人可以改變他們的名字、教育、飲食和家園,卻絕不能改變他們對神的心和虔誠,那是唯有自己背叛放棄才能發生的。世界想「規限」(conform) 我們,神卻要「轉化」(transform) 我們的心。正如智者在箴言說:「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。」(箴言423)



23. 但以理書1:5 王的食物和酒

時間:公元前605
地點:巴比倫皇宮


但以理書15

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所飲的酒,每日賜他們一分,養他們三年。滿了三年,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。






王真是優待這些少年人,給予他們兩大恩惠:

  •    每天享用「王的食物和酒」
這絕非我們在學生時代的飯堂食物,而是少年人每天有機會品嚐上等王室佳餚!以巴比倫最好的食物和酒,在物質上好好培育這些希伯來俘擄。不但如此,他們還能學到迦勒底人的宮廷餐桌禮儀。這是讓他們同化融入迦勒底異邦文化的最好方法。

  •   三年「免費」的「上等」教育
        他們在迦勒底接受嚴格的教育課程,包括各樣的科學、數學及天文、觀星、占卜、法術和儀式,這些最好的教育全都在宮廷提供給他們。

 給他們上述待遇的目的,是要栽培這些少年人,好與其他高官將來一同在宮廷裡侍。

 嘩!這豈不是無數年青人的夢想嗎?這個夢想不就能讓人在世界飛黃騰達嗎?
這是多麼好的利益啊!難道基督徒也不是在尋覓如此的出路嗎?

如你所見,這全是但以理和他三位朋友所面對的世界機會和屬靈挑戰。
  •            得到在皇室工作的機會,意味著他們終身享有優質生活。 
  •           他們能脫離奴隸和苦工階層。 
  •           屬靈的挑戰正是他們能否堅立在Yahweh神面前,在異邦世界對敬拜迦勒底的神祇絕不妥協。

他們能否持守信仰?
我們明天再看。

若你設身處地,你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?
 神的子民今日在哪裡?他們懂得怎樣作出精明的抉擇來討神喜悅嗎?
你是否其中一份子?


:)














22. 亞蘭文 (Aramaic Language)

在巴比倫的70年,但以理和其他俘虜都是說新巴比倫語,後來演變為今天倘且通用的亞蘭文



被擄的人在70年後回歸家鄉耶路撒冷,他們大部分連民族的母語希伯來語也忘記了,只會繼續說亞蘭語;子孫們跟著也只會說亞蘭語,而不會說希伯來語。亞蘭文成了他們的新母語。只有少數人學習希伯來語,因為古老的經卷還是希伯來語的,他們想明白摩西的律法,只好學習希伯來語,那局限成了「神聖」的「聖經言語」,不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。

後來,當以斯拉以希伯來語向以色列人宣讀律法書時,需要翻譯為亞蘭文 (尼希米記88)。因為百姓不懂希伯來語,不能明白其內容,以斯拉便用亞蘭文講明意思,使百姓明白所念的。

後來,甚至舊約聖經並其解釋也被翻譯成亞蘭文,稱為「塔庫姆譯本(Targums)


亞蘭文實際上取替了希伯來文,成為日用語言。在耶穌時代,亞蘭文已經成為溝通日常用語。


希伯來語是消失了近2500年的語言,直至以列色於1948514日復國,希伯來文再次成為官方語言。當時,大量移民由世界各地重返以色列,說著不同的語言,為了能以一種共通語言溝通,政府選擇了用希伯來語。若你今天去以色列,當地人會說現代希伯來文(Modern Hebrew),雖然與聖經的希伯來文並非完全一樣,但卻是相似的。


何等的不尋常啊!一個在但以理時代「已死去」的語言,實實在在的於我們的時代「復活」了。


但以理書的結構


  • 有趣的是,但以理書有部分 (大約6章,就是但以理書24 7) 是以亞蘭文寫成
  • 其餘6(但以理書11 23 8 12),則是以希伯來文寫成。
  • 若我們按文理內容細閱各章,關於以色列人的部分是用以希伯來文寫成的;
  • 而關於外邦人的部分則是用以亞蘭文寫成的。

:)



Saturday, May 17, 2014

21. 但以理書1:3 – 4 被擄的少年人

時間:公元前605
地點:巴比倫

人物: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、尼布甲尼撒王、亞施毗拿


但以理書13 – 4

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,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,就是年少沒有殘疾、相貌俊美、通達各樣學問、知識聰明俱備、足能侍立在王宮裡的,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。


這些第一批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就是大衛王的後裔,可能但以理也有皇室的血統。此事早於百多年前以賽亞已向希西家預言,記載於以賽亞書391 – 8


1. 一批被擄揀選準則
  • 年少
  • 沒有殘疾 (即身體沒有缺陷)
  • 相貌俊美
  • 通達各樣學問
  • 知識聰明俱備
  • 足能侍立在王宮裡的

尼布甲尼撒王挑選耶路撒冷的菁英,培訓他們三年,希望他們在巴比倫的王宮裡侍候自己。他們在孩童時已作俘虜,在少年時便要離鄉別井,箇中的痛苦和悲傷非筆墨所能形容。他們那三年並不是度假,而極可能是與親人和家園永久分離。



2. 學習新語言 他們要學習迦勒底的文字和言語。

迦勒底」是「巴比倫」的代用詞,因為在巴比倫帝國崛起時,迦勒底的天文和科學為巴比倫帝國之冠。迦勒底文是當時相當發達的語言,由兩種方言組成,分別是蘇美語 (Sumerian) 和卡斯特語 (Kassite),類似西臺帝國 (Hittite empire) 的語言。


學習新語言對這些年青人並非容事,他們再次要從頭開始,在新的環境學習迦勒底文。







當我們查考但以理書1章時,留心這些年青人,在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,沒有父母和導師在身邊指導。他們可以成為最反叛和不快樂的青年,埋怨身處異教信仰的情況。回顧從前他們在耶路撒冷呵護備至,得到屬靈長者的栽培和指導,如今卻置身在敵對至高神Yahweh的環境。

當我在成長時,我曾問自己下以的問題:

l          我是誰?
l          我在這裡要做些甚麼?
l          誰是神?
l          神想我做些甚麼?
l          人生的意義是甚麼?
l          人生為何要經歷青少年這段痛苦的階段?
l          為何我想要得到別人的歡迎?
l          怎樣才能為神奉獻我的人生最多呢?
l          神有甚麼旨意在我的生命,而我又可以怎樣參與呢?


當時,我不是馬上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,只是經過多年探索和發問,我終於經歷神,不是出於我的想法,而是神的旨意一步步在我的生命中成就。


曾經有一本書籍,對我在青年成長時產生深遠的影響,書名是在哪裡扎下根,就在哪裡燦爛吧」(Bloom where you are Planted)

很多時我們的理念和想法把我們帶到遠處,以為我們要有「更好的生活」、「更好的教育」、「更好的機會」、「更好的家庭」、「更好的學歷」、「更好的朋友」、「更好的這」、「更好的那」等,世界然會美好。可惜這些「更好的」都是不切實際「浪漫的想法」。

我很早就發現了一個「更好的地方」,就是滿足於神放我們在何地扎根,我們就在何地為神開花結果。 這樣,神的旨意就能在哪裡顯大。

但以理和他的朋友開始了這條屬靈旅程,「讓神帶領他們在巴比」去一個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地方。巴比倫是否一個「更好的地方」來成長?這條是否「更好更容易」走的路?


我們將會看到永生之路真是又窄又難。 但以理證明由始至終,忠心到底,即使被扔進獅子坑時已是80歲的老年人,仍然對Yahweh神的信心絕不妥協。

這不一樣的經歷催促我們要查考但以理,並跟隨他的步伐,要以我們的全人全心,愛神到底。Bloom where you are planted by God.





:)